7月8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正式发布《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对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。据悉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文件,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。
健康第一,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
《意见》共6项囊括26条细则,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作了全面部署。在坚持“五育”并举,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指出,要强化体育锻炼,坚持健康第一,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。这是国家立足当前青少年体质发展现状,引导学校、家庭、社会深度重视体育运动,在政策层面对体质健康重要性、必要性的又一次重申。
体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,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。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不仅包括上肢力量、下肢力量、平衡能力、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层面的达标,也涵盖了在运动中、体育锻炼中,健全人格发展,培养正向积极、热爱生活、潮气蓬勃的心理状态。在运动中发展,在发展中互助合作,在合作中不断成长,体验前进道路上的挫折与成功的喜悦,造就勇敢无畏、坚持不懈的品德修养,团结合作、友爱他人的社会能力,为文化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。
严格执行标准,健全监测机制
据悉,新颁布的《意见》对学生体质提出了更为硬核的要求,要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,健全国家监测制度。除体育免修学生外,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,不得发放毕业证书。开齐开足体育课,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。
首先,要夯实体育基础,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,科学专业的体质健康评测也是不可或缺的,为不断推进健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机制,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法规,持续完善相关工作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提出要“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”;教育部《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》强调“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,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”,武汉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众多高校都已将体测纳入了评价体系,体测不过关甚至将失去后续的专业能力测试资格……加强体质健康在学习规划中的权重,引导学校、家庭、全社会更加关注体质健康,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。
其次,要落实“开齐开足体育课”,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更加落地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,上好体育课,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,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正在成为大多数人们的共识。然而,面对激烈的升学压力,“重智育轻体育”这一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,有的学校随意占用挪用体育课时间,有的彻底忽视课间活动等,这种种现象无不让人深思。对运动、体育的认识不足,长此以往,势必会引发青少年体质的下滑,那么“健康第一”“全面发展”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。
重视家庭教育,强化监护主题责任
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,《意见》着重提出:要重视家庭教育,加快家庭教育立法,强化监护主体责任。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,习总书记就指出,办好教育事业,家庭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都有责任。此次《意见》的颁发,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行进过程中各方主体的相应责任,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,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,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,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,这对全面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育人格局,让爱运动、爱体育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举足若轻的作用。
欲文明其精神,必先野蛮其体魄!增强体质、强健体魄,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要事,更是社会文明发展、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标志,扎实推进素质教育,强化体育锻炼,始终坚持健康健康第一,将体质健康落到实处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奋进的方向。